古诗词鉴赏(10分)
水调歌头 盟鸥①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千丈翠奁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带湖的哪些特点?(3分)
(2)作者借鸥鹭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请从内容上作简要说明。(4分)
(3)结合全词,说说“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9.(1)(3分)比喻、夸张。(1分,答出其一即可)表现带湖宽广、翠绿、清澈、平静。(2分,只答出1点不给分)
(2)(4分)作者只能与鸥鹭为伴,表现其落职闲居的孤独之情;感叹鸥鹭不能理解自己举杯浇愁的情怀,表现其不被理解的孤独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3分)对带湖的喜爱;对不得志的自我劝慰;不能用世的无奈(落寞)。(每点1分)
水调歌头•盟鸥*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 千丈翠奁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带湖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借鸥鹭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请从内容上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全词,说说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 比喻、夸张。表现带湖宽广、翠绿、清澈、平静。
(2) 作者只能与鸥鹭为伴,表现其落职闲居的孤独之情;感叹鸥鹭不能理解自己举杯浇愁的情怀,表现其不被理解的孤独之情。
(3) 对带湖的喜爱;对不得志的自我劝慰;不能用世的无奈(落寞)。
篇一:水调歌头中秋阅读答案
篇二:水调歌头中秋阅读答案
篇三:水调歌头中秋阅读答案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注释】:
(1)醽醁(línglù),古代的一种美酒。(2)瓯(ōu),杯子。
【翻译】:
晚风送来急促的砧声,
蟋蟀发出深秋的哀鸣,
把凄凉的况味收起,
顷进盛满美酒的杯中,
还有那饭富情韵的地方,
抒发郁闷情怀,
吹起悠扬玉笛,
在这美好的夜晚,
天借此地,
令我尽兴倾金盅!
面对一天美好风物,
我将栏杆倚遍,
让我醉入梦中不要醒.
【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此词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
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
【阅读训练】:
(1)此词写中秋之夜,作者选取了那些有代表性的意象?(3分)
(2)古人认为米芾这首中秋词不因袭前人,有创新,你认为“新”在哪里?(4分)
【参考答案】:
(2)米芾一反宋玉之悲秋,显示出旷达“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赏月不写月华,除上阕末尾点出“明月挂南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
更多有关 的资料 文章录入:1216584714责任编辑:1216584714相 关 文 章 篇四:水调歌头中秋阅读答案
篇五:水调歌头中秋阅读答案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1)
(2)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雁起汀洲(dīng) b.紫绮裘 (qiú)
c.紫绮裘(qǐ) d.明夜孤帆水驿 (yì)
(3)
(1)离别一何久
(2)明月不胜愁
(4)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面两个小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就词中画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2)“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意对即可)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中思索,体现出他怎样的人生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不愿弃绝于世的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千古传诵的主要原因是:①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象奇特,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②思想内容:所抒写的、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千载离人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