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步学习词,读通词
1、学生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词句读通顺、流畅。
2、指名读,指正读音。
3、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能深入。
三、探究诗意 以知促情
1、指导学法:
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2、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
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4、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
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词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四、欣赏歌曲 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
1、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2、吟读成诵。
3、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会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师补充推荐。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一、作业展示,师生互动。(大约时间10分)
二、疑问发现,高人指点(10分)
三、读中抒情,写中领悟(10分)
四、今诗欣赏,诗意扩展(5分)
教学环节简单提示:
(精神早餐)学生完成。(时间5分)
环节一:
1、(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198班太荣幸了,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参与我们的学习,来欣赏我们的精神早餐。(向听课的老师问声好!)
昨天老师要求大家预习下第9课,完成作业的同学请举手,写了日记的同学请举手。请同学们学习小组交流下自己的预习作业,每小组推出一名作业来讲台上展示自己的作业,好吗?请下面看到的同学谁来评下。
2、除了展示的作业,有没有同学做有关第9课的,老师要求以外自己查阅的资料或其他的事情。
3、同学们,老师昨天也做了家庭作业,想看老师的作业的请站起来。
谁来说下,老师第一页作业是谁的图象?你怎么知道的?
谁来读下老师这张作业?课余时间,大家想检查老师作业的可以请班长开电脑查询。 谁来评下老师的作业,还提点建议行不?给个等级。
环节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学们,大家预习练了这么久,谁来打开课文演练演练。谁来象白居易一样亲自来读读这首——“诗”(老师说错了,有没有人来纠正下老师错在那里?)词。 点读3个同学左右。4个大组开火车读下。老师说过读书的时候要眼到——手到,心到。 谁来说说你心里在想什么?(疑问提出)
老师心里也有很多的疑问。今天老师请一位武林高手来给我们解答疑问。别到处看,这高手是“真人不露面,露面非真人”。我们来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真的是高手吗?看我们同学们能听懂高手的语言不?认真听,很难的哦。(放中华古诗词视频)
环节三
又到了小组共同学习的5分钟时间了,今天的学习任务是,1双簧读词。2、创意书写。3、绘画写意。请小组自选其一开始准备。(2名学生上黑板书写词)
环节四:
今诗欣赏——电视散文“最忆是江南”
《忆江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词的意境,在具体情境中和对比感受中体验江南乐曲的风格特点并喜爱江南风格的音乐。
【过程与方法】
在感受、对比、探究中能初步达到两声部的和谐统一。
【知识与技能】
在视听唱等活动中,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唱出这首歌的韵味,能够识别连音线。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演唱一字多音,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达到两声部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欣赏江南风景
师:我们欣赏过皑皑白雪的北国,也了解过波涛汹涌的东海,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地方,(播放江南六大古镇风景图)大家猜这是哪里?(江南)
2.朗读《忆江南》,引出课题
师:江南的水是清秀灵动的,江南的山是秀丽多姿的,我不由得想朗读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忆江南》
老师朗读歌词,学生初步感受歌词的内容。
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的朗读真是太有感情了,我仿佛看到了江南的江岸红花、碧水蓝天,不由得想高歌一曲,同学们注意听,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二)新课教学
1.老师范唱歌曲《忆江南》,学生听后说说歌曲给来的感觉(旋律婉转优美,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
2.播放音乐,轻声哼唱歌曲。(出示歌谱图片)
师:真好听!让我们试试一起跟着音乐,看着歌词轻声地哼唱一遍吧。
3.用“lu”哼唱歌曲的旋律。
4教师.带领学生用柯尔文手势唱谱。
5.了解连音线
(1)教唱“风景就曾谙”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谙”字,它有一个圆滑线,一个字有很多的音一起连起来唱,叫做“一字多音”
师范唱,学生哼唱
(2)教唱“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师:我们还要注意这个“能”字(圈出来),它也是一字多音,要唱的圆滑,连贯。把这两句连起来唱一遍。
6.学生随琴轻声哼唱整首歌曲。
7.请学生为最后一句“忆江南”设计力度记号,指导学生用“渐弱”“渐慢”来演唱,唱出对江南的无限深情与回味。
8.完整地唱歌曲。要求:音量轻一点,气息连一点,表情好一点,用歌声表现对江南的无限赞美。
9.总结江南音乐艺术的特点:细腻、婉转、柔美、富有情韵。
(三)巩固提高
1.完整学唱二声部
(1)学生唱第一声部,老师示范第二声部
(2)学生跟琴学唱乐谱
(3)加入歌词演唱
(4)老师演唱第一声部,学生演唱第二声部
(5)老师指挥,学生分组分别演唱第一、第二声部
(6)老师指挥,小组互换演唱
2.欣赏舞蹈《小城雨巷》,从曼妙的屋子中体会江南灵动、唯美的画面。
师:在2007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个舞蹈《小城雨巷》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个舞蹈表现的是富有江南特色的雨,因为有了雨的滋润,江南才变得那么灵动、湿润,舞蹈音乐也运用了江南序曲的一些音调制作,拉弦乐器的运用独具匠心,很好的表现了江南的委婉与柔美。我们欣赏一下,舞蹈家们是怎样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的。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从诗、歌、舞等几个方面初步了解了江南的美,让我们为生在江南,长在江南而自豪,让我们为使它变得更加美好而一起努力,让我们一同起立,再一次赞美江南,歌唱江南!再一次深情地说一声:“我爱你,美江南!”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更多关于内蒙古地区教师考试详细资讯请随时关注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
《忆江南》教学设计
水冶镇阜城北街小学 马江卫 《忆江南》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为诗人白居易回忆江南景物之名作,艺术上很有特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言语美感,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晴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或一两首歌来描绘。
学生可能会回答:
词语类:
诗词类:《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歌曲类:《嘀哩嘀哩》《春之歌》《小燕子》„„
2.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
区别?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吗?(播放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2.这么美的词,想读吗?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谙”的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对词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理解的词句有:“蓝”的古今异义;“谙”的意思;“红胜火”、“绿如蓝”的比喻写法等。
三、议——研讨探究,解决疑难
这首词的意思总体上比较容易把握,最大的疑难可能有二:一是对“日出江花红胜火”中“江花”的理解;二是江南究竟“好”在哪
里?(因为词中具体写江南好的只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可组织学生在读议中加深理解。
1.对“江花”的理解
2.理解江南“好”在哪里?
(1)研读课文,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生1:江南“好”在“江花”。(读“日出江花红胜火”)你看,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江花被朝霞映得火红火红的,胜过了燃烧的火焰。(多媒体展示这一画面,让学生尽情欣赏,诵读诗句。)
生2:江南“好”在“江水”。出示“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青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生3:江南“好”在“红日”。红花、绿水固然是美的,但如果缺少了太阳的光辉,这景色就逊色了一半。太阳,使江花更艳,也为江面铺上了一条红绸缎,多美啊;没有了阳光,江花也不会那么红艳了,江面上也失去了五彩斑斓。正应了那句老话:红花还需绿叶衬。
生4:正由于江南好,所以作者才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感叹。这是因为作者曾经生活在江南,亲身体验过江南之美,对故土风光的迷恋,使他久久不忘江南。“能不忆江南”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了“江南好”。
(2)填充练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________________,------------------------ ,
能不忆江南?请把学过的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四、品——体昧语言,感悟诗情
1.推敲语句。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如:首句“江南好”。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三、四句抓住朝阳、江花、江水等景物,通过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一句,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烘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2.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江南之美。
3.蕴情吟诵。播放古筝伴奏曲,进行配乐诵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悟语言的内涵和魅力。
五、比——比较异同,归纳总结
1.比较学习。这三首词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学生根据上面的要求独立思考,做好发言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2.引导归纳。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都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时间、地点、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
形式加以区别。
3.感情朗读。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适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六、拓——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1.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喜爱呢?(画画、作词、写导游词。)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自学白居易的其他两首《忆江南》。
3.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一篇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学习。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和思念。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词意,感受江南春景之美,体会作者赞美与思念之情。
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3、有感情诵读。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诵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播放江南春景图)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⑴ 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
⑵ 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3、指名读。
(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4、教师范读激qing,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
教师引导,迁移学法:
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
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
⑴ 赏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
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
“胜”可否换成“似”?
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日出图)
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江花图)
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
⑵ 赏读:
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江水图)
⑶ 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
⑷ 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① 指名读。
② 合作读:
(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