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库网

《不公平的新闻》

日期:2018/4/20
  • 不公平的新闻
  • 不公平的新闻
  • 不公平的新闻
  • 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新闻
  • 关于不公平的新闻
  • 不公平现象的新闻
  • 社会不公平新闻
  • 有关公平的新闻
  • 关于公平的新闻
  • 社会不公平现象新闻
  • 关于公平正义的新闻
  • 平等友善的新闻
  • 不公平的事
  • 拾金不昧的新闻
  • 不好的新闻标题
  • 不好的新闻导语
  • 公民新闻的定义
  • 公民新闻的好处
  • 公民新闻的含义
  • 公民新闻的报道
  • 公司获奖的新闻
  • 公平与不公平的故事

谈谈对新闻公平的理解

谈对新闻公平的理解

新闻公平亦即新闻的公正性,是西方传媒的一个核心原则。新闻的公正性意味着媒体对任何一方都不带有任何偏见和反感,做到公正和平衡地报道新闻。做到公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有记者都有自己的视角,他们通过自己的观点来传递全面和具有权威性的新闻报道。只有通过公平和准确地反映观点的多样性,记者才能真正提供事件的本源。

这点对于报道具有争议的话题来说尤为真实。新闻记者需要准确公正,并通过事实牢固地支撑观点。

公正并不意味着没有主次、轻重、缓急,但记者有责任告知公众不同的观点。不论记者自己本身持有怎样的观点或偏好,记者需要让不同阶层的话语得以体现。有时,记者所在的媒体也有可能成为新闻的焦点,例如财务危机、雇佣问题、毒品丑闻等,记者应能像报道他人一样报道自身的新闻。

然而,看似偏见的观点有时候也能带来积极的效果。

个人所提出的看似偏见的观点,有时能够为一个问题提供新鲜的意见或积极的讨论。如果这些观点能够加强读者的了解,或是开拓他们的眼界,那么意义更为重要。这些个人观点可能是受害者的观点或是被错怪的人的意见,这些人的观点可能具有很强的偏见。这种情况下,记者应该让读者清楚认识到这些观点只包含了一方面的意见。往往这样反而能引起读者的质疑、讨论和思考。但记者必须认识到自己应该在有限的信息里面寻找平衡的观点,以正确引导读者。

在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面前,记者带有倾向性的话语虽然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却能表达情感需求,引起共鸣。比如涉及到国家利益被他国侵害时,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稍带感情色彩的用词能引起读者的爱国热情,团结一致。但媒体某些过度的煽情报道却常出现在娱乐版面,过分追求娱乐效果,赚取阅读率,而不是为了共同情感的表达。

专栏作者可以从某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话,做到以理服人,这

也是公正性的体现。而不是带有过多片面的主观色彩,特别是在报纸的言论中,记者以教师爷的口吻说话,抢先站在道德高地上,他们的文章读起来常常带有一种精英阶层具备的傲慢与偏见,甚至急于下结论,甚至结果与事实相悖,闹出笑话来。

新闻的绝对公平是难以把握的,略带倾向性的报道虽看似背离公正性,如若用得好,却可能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当然,对大部分的客观事实的报道,记者理应做到公平、公正。

不能发的新闻

  郭伟是市晚报的记者,这天他收到一封由别人转交给他的信。

  写信人自称姓王,信中写道:“当您收到这封信时,我已不在人世了。一年前,杨芸知道我这个孤老太太生活困难,就天天来照顾我。除了她的名字,其他一无所知,而她也不让我多问,并且让我对外人说,是我花钱雇她来的,我问她为什么,她也不肯说。她照顾我到死,我也没给她一分钱。请你们在报纸上替我向她说声谢谢……”

  郭伟认为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应该采访一下杨芸,将她的事迹见报,帮王老太太完成心愿。不过,王老太太只在信封里夹了一张杨芸的照片,并没有说她家住哪里,想找到她还真不容易。郭伟想,就到王老太太家附近打听一下吧。

  当他路过儿童医院时,见门口有一个少妇跪在路边,身前是一张白布,上面写着她女儿身患白血病,急需钱救治,望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

  郭伟刚要离开,只见一位中年妇女走过来,给了少妇五十元钱。他眼前一亮,这位中年妇女不正是自己要找的杨芸嘛!不过,眼前的杨芸穿着却很普通,而且还一身油污。郭伟正要上前想打个招呼,不远处却忽然走来一位中年男人,杨芸像是受了惊吓,立马疾步离开了。

  中年男人愣了一下,然后尾随杨芸而去。郭伟也来不及多想,紧跟着追了过去。

  左拐右拐,郭伟便跟着他们来到一条胡同边上。只见杨芸正守着个修理自行车的摊,那位中年男人在旁边不停地说着什么。

  当郭伟走向杨芸时,中年男人不说话了,气呼呼地走了。

  “您是杨芸吧,您帮助过孤寡老人王老太太对吗?我想采访您。”郭伟试探地问。

  谁知杨芸不冷不热地说自己没什么可采访的。郭伟见被拒绝了,就拿出王老太太的信递到杨芸面前:“不管您接不接受采访,我们都会把这封信登报,这是老人的心愿。”他故意将了对方一军,看她接下来会怎样。

  杨芸看完信沉默了一会儿,试探地问:“如果……我说出一切,你能不能不把这封信登上报纸?”

  郭伟心说,如果不登报,我不就白来了吗?不过,他觉得应该先搞清来由,然后再想办法劝说杨芸同意见报,于是就点头答应了。

  杨芸这才叹口气说:“三年前,我丈夫瘫痪在床,我身体又不好,就申请了低保。我怕王阿姨知道我家是低保户,不肯接受我的帮助,就没告诉她实情。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社区领导知道我是义务照顾她,一定会怀疑。所以我就让王阿姨对外人说,是她花钱雇我的。”

  原来是这样!郭伟惊讶地问:“你是低保户还捐款,还帮助别人?”

  “你也认为低保户不应该帮助别人?是在故意作秀?”杨芸边说边抹起眼泪,“刚才那个中年男人就是我们社区领导,他发现我给人捐款,警告我要像个低保户的样子,别让人怀疑说闲话,别让社区领导难做……这些年来,我家是社区里最穷的,年年有人送钱送东西。可是每当我收到东西时,心里就特别难受,要是自己有能力改善家里的生活该多好。可我没有这个能力,在外人面前,我抬不起头啊。后来,我帮助王阿姨,把政府给的钱捐出一些,才觉得自己像其他人一样,可以受到别人的尊重,内心是快乐的,希望你能体谅我。”

  一时间,郭伟不知该怎样安慰杨芸,因为以前没碰到过这样的事。但他知道,这条新闻真的不能发……

不该忽略的新闻

不该忽略的新闻

作者:李家柏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8期

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主要是依靠对全民全社会的教育,全民全社会的教育应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然而,同是学校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新闻宣传上的际遇却是天渊之别。先看看现在每年6、7月的高考和招生就一目了然,高考宣传可以说是胜过7月的高温,新闻炒作铺天盖地,好不热闹,而差不多同一时间的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招生,新闻宣传却难得一见,似乎早已被人遗忘了。

一、职业教育宣传为何受冷落

职业教育被新闻宣传冷落,原因何在?笔者认为:

首先,客观上来说,职业教育新闻宣传受轻视,与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有关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技能人才受聘待遇偏低有关。目前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多是政府行为,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够突出。行业职业标准不完善,学校教学难以有明晰的参照标准,各校实施的教学标准不一,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差异较大。反映在教育经费的安排上,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在不断下降。据统计:九五期间,国家财政给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从11.53%下降到了8.42%;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也从52.92%下降到43.12%,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在不断下降;十五期间,这种情况变化也不大,这种局面直到今年才得到真正的扭转。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高校大幅度扩招,中等职业学校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有的职中甚至不看分数而来者不拒,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加之,社会上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一味强调高学历,客观上刺激和造成了社会盲目追求普通教育,鄙视职业教育的倾向。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下降,必然导致新闻宣传关注度的下降。

其次,从主观上来说,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反映到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一直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低人一等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调查显示:有

57.4%的中小学学生,希望能读到博士;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博士学位,上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学生往往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来报考各类学校,因此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也报考了职业技术学院。在两类学生数量上,我们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发达国家中有60%的学生选择上职业学院,我们国家大部分是上普通高校。既然职业教育是低层次、低人一等的教育,人们自然难以重视对它的宣传。 因此,我们国家之所以成为代加工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一方面缺乏高端的发明家、设计师,另一方面也严重缺乏技术精干的具有创造性劳动的高级技能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轻视劳动创造、轻视高技能人才是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根源。

二、忽视职业教育宣传后果严重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教育的完整体系,如同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他们只有分工任务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和分配。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从小学升到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大学的人数占25%,而从小学升到综合初中各类职业高中、技术学院、高等学院的人达到了75%,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秘密武器。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广东职业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广东经济保持强劲发展态势,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机械、家电、医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近几年,广东不少大学出现毕业生就业难,而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却比较高,2005年全省高职院校就业率95.07%,2006年为95.57%,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也一直在97%、98%以上,很多职业院校更是学生还没有毕业,已被预订一空。而且,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仍很大。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大多数企业急需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需求量增大,但人才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一些企业花数万元一个月,也招不到一个合适的高级技师,出现了所谓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社会现象。事实上,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但是,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地发展。

而职业教育被社会和新闻宣传冷落,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各级政府官员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目前的职业教育被忽视,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成为我国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成为进一步扩大就业的瓶颈,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

三、职业教育宣传亟待加强

纵观当今世界,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经济无论怎样发达,社会所需的人才多数是以高素质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可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却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0%。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是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引导各地和社会更新观念,营造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舆论和文化环境,必须大力加强和改善职业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但该怎样做好职业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呢?

1.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定

新闻公平浅析

浅谈导致新闻有失公平的原因

林锐新 20092210107

对于“公平”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的都能获得合理平等的对待,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承担着他应承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因此公平是各项社会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也是人们一直所倡导的。但很不幸的是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状态下实现的,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而新闻公平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的,因此它也备受质疑。当提到新闻公平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新闻不公平。

新闻公平的主要衡量者是新闻当事人和受众。他们可以是社会成员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并通过自身感觉或相对比较来感知新闻公平:他们自身感觉是公平的,与其他成员相比也是公平的;他们感觉获得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与其所感知的世界是相符的。但这样的感觉并不是经常能在新闻报道上获得的,个人就根据奥弗比的新闻公平原则,从受众、新闻当事人、新闻工作者三方面来谈谈导致新闻不公平的几点原因。

一、受众是新闻媒体的顾客,为了哗众取宠而歪曲事实,就其准确性而言有失新闻公平。这其实是涉及到了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报道的新闻是虚假的、无中生有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就不能算作新闻,因为新闻是历史。现如今社会道德滑坡、法律撤退,所谓的自由民主空前盛行。面对这样的社会,大众相拥为自由狂欢,高举前进的大旗,却漫无目的,对社会没有太多的判断与认识。

这使得近些年来假新闻也跟着盛行,讽刺的是还为假新闻排名。新闻是历史,更多的是黑和白之分,不存在黑的档次高低,假的程度多少。大众的盲目狂欢让新闻工作者不断地寻找新闻兴奋点,在兴奋点过度密集的情况下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兴奋点,可事实有时并不如所愿。为了赢得受众,新闻工作者不得不过度夸大,甚至是弄虚作假。如金庸多次被死亡,时间甚至选到了大年初一,这让老先生一年如何是好。

二、新闻媒体面对压力或诱惑而片面报道,就其完整性而言有失新闻公平。在我国新闻媒体一向标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而事实上更多的是党的喉舌,是党的宣传工具。由于受到各种报道限制,在报道中多少会忽略一些必须的,而不能把事件全面展现。因此民众高呼新闻自由,满怀着对新闻自由的无限憧憬。其实新闻自由也是相对的,即使不受到其政党的利益要挟,但同样受制于其所受惠的财团。当然其财团的实力范围远不及国家政党,所以其新闻自由才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媒体都会有其“后台”所给予的压力,同时也被其他利益所诱惑。新闻媒体的收入大多来源于广告,为广告商宣传必不可少,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广告商或者相关产业或个人有了负面问题,媒体必然也会做出让步。有时赤裸裸的交易,媒体也会免开尊口,报道不只是片面了,而是无面了。

三、由于记者职业素质有待提高,主观情感倾向严重而不能平衡报道,就其无偏见性、平衡性而言有失新闻公平。新闻是事实,同时也需要客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涉及很多的事实,记者凭借自己的新闻敏感对新闻事实进行筛选,这样就难免会出现记者主观上产生偏

见。导致新闻事件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因为报道对象并没有获得平等的话语表达权。最终对受众产生倾向性的引导,事件影响也必定各不相同。如最近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媒体报道一味地站在道德的高峰审视社会,对经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不断指责,导致社会舆论一致性倾倒,让第八个路人现在陷入面临精神崩溃的境地。

总而言之,新闻公平性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尊重新闻事实、全面呈现新闻事实、客观报道新闻事实等各个方面。同时它也需要受众、报道对象、新闻工作者以及社会的各个角色共同努力。尽管真正的新闻公平是不存在的,我们也应该结合各种力量让新闻相对公平。

不公平的“债”

  今年,企业都忙于发债融资。来看几组数据:截至9月底,上市公司今年发债规模已达约6700亿元,同比激增33.62%,其中大型上市银行、央企是发债的主力军;今年前8个月,全国企业类债券累计发行量突破2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仅为7.5%;截至9月中旬,地方政府债实际发行总金额达2211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1781.6亿元的额度。   民企债券融资的现状,与中国民营经济的体量和贡献度是不相称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民营经济总量占中国GDP的比重已超过50%。但在“举债前行”的比例中,民企获得的份额不到10%。   在民企发债举步维艰的同时,国企在债券市场却风生水起。这边厢,许多大型央企纷纷通过债券市场,跳过了中间商,实现了金融脱媒,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监管政策相对宽容,地方国企及平台公司蜂拥进入债市,通过发行债券来弥补银行贷款受限所造成的资金缺口。例如,中国铝业的举债额度在名义上早就远远超过了《公司法》规定的“不超过净资产40%”的红线。   地方债还会“变本加厉”。在第四季度,还将有2000多亿元左右的城投债发行,但这也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新项目投资计划和依然在建的融资平台项目。   用业内人士的说法,如今连中西部的区县级城投公司都能来发债,而民营企业除非是国内500强,或者是所处行业的龙头公司,否则发债资格就是奢望。因为即便规模较大、经营不错的民营企业,也难以满足监管部门的最低评级要求,就是发债成功,给出的利息成本也会偏高,还不如拿银行贷款。   而对于债券的购买者而言,出于风控考虑,普遍存在“国企偏好”,原因是一旦企业出事,国企往往有政府兜底,而民企几乎不可能。更实际的情况是,现在经济形势不好,而民企发债人信息披露不可靠,最后只好选择和政府关系比较近的企业所发的债券。   民企发债的过程也是一件艰辛的事。光是在前期材料准备阶段,就需要找地方政府的各个行政部门盖章,这往往会拖很长时间,远不如国企发债的审批来得快。   另一种“不公平”是,相比非上市的民企,上市公司获得了隐形的发债“优先权”:距8月8日上市首日仅两个月,一拖股份(601038)即迅速启动了再融资方案:打算发行不超过15亿元的公司债,以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而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近七成的舜天船舶(002608),在完成7.8亿元公司债发行之时,高调提出拟动用近两亿元资金进行证券投资——这无疑让缺钱的中小企业望而叹息。   可谓老生常谈的民企融资难问题,现在延伸到了债券市场。至于解决办法,这跟解决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路是完全一样的,需要的就是真正的执行和落实。

>> 下一页

冀ICP备13008870 粤公网安备44023202000125号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