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库网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日期:2018/4/22
  •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 诊断传染病的主要依据
  • 试述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 布病的诊断依据
  • 传染病的诊断
  • 根据传染病诊断分类
  • 感染的护理诊断的依据
  • 尿路感染的诊断依据
  • 医院感染的诊断依据
  • 宫内感染的诊断依据
  • 传染病诊断
  • 职业病诊断的依据
  • 职业病诊断的依据包括
  • 职业病的诊断依据
  • 职业病的诊断依据是
  • 诊断艾滋病的主要依据
  • 诊断肺心病的主要依据
  • 诊断糖尿病必须的依据
  •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 手足口病的诊断依据

儿童腹泻病例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临床诊断依据分析

儿童腹泻病例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临床诊断依据分析

安徽省立儿童医院 张赋 许秋月

(安徽省合肥市望江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30051)

摘 要

目的:目前法定传染病报告中儿童腹泻报告病例报告病原检测率不高,腹泻病例诊断分类可能存在一定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儿童腹泻临床诊断病例的发病人群特征、临床表现、大便性状、粪便实验室检测结果、病原培养等诊断依据之间差异,说明其在腹泻病例诊断分类作用。结果:发现非感染性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疾病在发病人群特征、临床表现、大便性状等指标方面差别不明显。实验室的粪便检查结果(红细胞、白细胞、球状物检查)或可作为区分感染性(菌痢和其他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如消化不良和非感染性腹泻)主要依据,但不足以作为感染性腹泻(如菌痢和其他感染腹泻)鉴别诊断依据。结论:现有法定传染病报告中儿童感染性腹泻病例的临床诊断分类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有必要逐步提升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或血清学诊断的比例和临床诊断人员鉴别诊断水平。

关键词 儿童腹泻 法定传染病报告 诊断

腹泻病是儿科最常见病症,其中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和其他感染性腹泻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由于腹泻病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不一、实验室检测方法和结果差异较大,以及治疗干预等因素的存在,儿童腹泻病诊断指标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不高,为腹泻病病因诊断带来困难。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中腹泻病例定义采用临床诊断标准,2009年全国传染病报告中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中约有95%为临床诊断病例,病原学诊断率不足5%[1],可能会导致报告病例和实际发生情况之间的误差。本文通过比较感染性(其他感染性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和非感染性(功能性和消化不良)腹泻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等来说明法定传染病报告中腹泻病例诊断所面临的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5月~10月安徽省立儿童医院肠道门诊共收治腹泻患儿(每日大便3次以上,伴有大便性状及量的改变)5112人次,其中其他感染性腹泻、菌痢报卡1030人次。随机选择其中300例病例进行详细调查分析。 1.2 资料收集 通过专用的记录表收集腹泻患儿的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大便性状、次数、粪便镜检、大便培养、临床诊断等信息。记录表由肠道门诊医生和护士负责填写,并安排专人负责进行完整性、一致性和正确性检查。

1.3检测方法 细菌培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操作。粪便标本分别接种于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钠(XLD)、麦康凯、甘露醇高盐琼脂培养基,35℃培养18~24 h后观察,可疑菌落接种克氏双糖铁琼脂(KIA),35℃培养过夜后,进一步做血清分型鉴定。痢疾杆菌培养:按细菌性痢疾GB 16002-1995标准进行菌痢培养鉴定。

1.4统计方法 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整理;在数据描述性分析基础上,对不同的诊断结果腹泻病例的年龄、性别、大便性状、大便镜检、培养结果等进行分组比较,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主要采用方差分析。统计过程采用SAS 9.1.3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本次共调查300例腹泻病例,其中诊断为非感染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菌痢、消化不良的病例数分别为114(38.0%)、88(29.3%)、62(20.7%)、36(12.0%),感染性腹泻中包括3例轮状病毒肠炎;男童179例(59.7%),女童121例(40.3%);年龄为0岁、1岁和2岁及以上分别为194(64.7%)、52(17.3%)和54例(18.0%)。 2.2 不同诊断病例基本情况

表1不同腹泻诊断病例基本情况比较

年龄** 0岁 1岁

2岁及以上 身份* 散居 托幼 学生 性别 男 女

发病就诊天数 0-2天 3-4天 5-8天 >8天 腹泻次数 1-2次 3-6次 79 17 18 102 8 4 73 41 26 26 32 30 13 82 非感染性腹泻 n

%

(69.3) (14.9) (15.8)

(89.5) (7.0) (3.5)

(64.0) (36.0)

(22.8) (22.8) (28.1) (26.3)

(11.4) (71.9) 其他感染性腹泻 n 64 12 12 79 7 2 47 41 27 23 19 19 7 63 %

(72.7) (13.6) (13.6)

(89.8) (8.0) (2.3)

(53.4) (46.6)

(30.7) (26.1) (21.6) (21.6)

(8.0) (71.6) n 26 12 24 47 12 3 37 25 24 14 16 8 6 38 菌痢 %

(41.9) (19.4) (38.7)

(75.8) (19.4) (4.8)

(59.7) (40.3)

(38.7) (22.6) (25.8) (12.9)

(9.7) (61.3) n 25 11 0 36 0 0 22 14 11 5 9 11 4 23 消化不良 %

(69.4) (30.6) (0.0)

(100) (0.0) (0.0)

(61.1) (38.9)

(30.6) (13.9) (25.0) (30.6)

(11.1) (63.9) **P

从年龄分布来看,腹泻儿童主要以0岁婴儿组为主,感染性、非感染性腹泻和消化不良中0岁组分别占70%左右;消化不良主要发生在2岁儿童以内;感染性、非感染性腹泻在2岁组和2岁以上组分布大体相当;菌痢2岁及以上组比例较高,与其他病例分布差别较大。

不同腹泻诊断病例均以散居儿童为主,菌痢病例中托幼机构中儿童比例较高,达到19.4%;消化不良病例全部发生在散居儿童中。

除年龄和身份外,不同腹泻诊断病例的性别(χ2=2.3670,P=0.4998)、发病就诊间隔天数、腹泻次数(χ2=4.68,P=0.5847)没有显著差别。 2.3 大便性状

粘液便、血样便、脓血便主要出现在感染性腹泻和菌痢中,而在非感染性腹泻和消化不良中出现很少或不出现;血样便和脓血便在感染中和菌痢病例中出现的比例相似,相对其他诊断特异度较强,但敏感度都不高;约10%的菌痢有粘液便。

表2 不同腹泻诊断病例大便性状比较

非感染性腹泻

(N=114)

n

稀水便 粘液便** 血样便** 脓血便**

%

113 99.1 1 0.9 1 0.9 0 0.0

其他感染性腹泻

(N=88)

n

%

85 96.6 3 3.4 10 11.4 3 3.4

菌痢 (N=62) n

%

57 91.9 6 9.7 8 12.9 3 4.8

消化不良 (N=36)

n

%

36 100.0 0 0.0 0 0.0 0 0.0

**P

表3 不同腹泻诊断病例大便镜检结果比较

球状物**

霉菌 脓球 脂肪球 无

白细胞数目** 0-1个 2-7个 8-20个 >20个

红细胞数目** 0个 1-3个 ≥4个

非感染性腹泻 n

6 0 5 103 38 62 12 2 92 16 6

% 5.3 0.0 4.4 90.4

33.3 54.4 10.5 1.8 80.7 14.0 5.3

其他感染性腹泻 n 3 3 3 79 4 9 50 25 30 34 24

%

3.4 3.4 3.4 89.8

4.6 10.2 56.8 28.4

34.1 38.6 27.3

n

0 17 2 43 5 3 21 33 14 11 37 菌痢

% 0.0 27.4 3.2 69.4

8.1 4.8 33.9 53.2

22.6 17.7 59.7

n

1 0 30 5 31 5 0 0 36 0 0 消化不良

% 2.8 0.0 83.3 13.9

86.1 13.9 0.0 0.0 100.0 0.0 0.0

**P

脓球较特异地出现在感染性腹泻和菌痢病例中,菌痢病例中27%粪便中检出脓球,感染性腹泻只有3.4%;消化不良病例中超过80%检出脂肪球,而其他诊断

病例出现的比例较少,在3~4%之间。

100%消化不良和超过85%的非感染性腹泻病例中的粪便镜检白细胞数在7个以内;而超过85%的感染性和菌痢腹泻病例中的粪便镜检白细胞数在8个及以上。 消化不良病例中粪便镜检中没有发现红细胞;非感染腹泻病例中19.3%发现红细胞,其中超过5%病例≥4个;约80%的菌痢病例粪便镜检中发现红细胞,其中约60%病例红细胞数≥4个;约三分之二的感染性腹泻病例粪便镜检中发现红细胞,不足三分之一的病例红细胞数≥4个。 2.5 实验室培养

62例临床诊断菌痢经过病原学检测,从20个病例粪便中分离出痢疾杆菌,其中Ⅰ型志贺3例(4.8%)、鲍氏2例(3.2%)、福3例(4.8%)、宋内氏12例(19.4%)。88例感染腹泻中检出布伦登鲁普沙门氏菌1例。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发现非感染性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疾病在发病人群特征、临床表现、大便性状等指标方面差别不明显。实验室的粪便检查结果(红细胞、白细胞、球状物检查)或可作为区分感染性(菌痢和其他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如消化不良和非感染性腹泻)主要依据,但不足以作为感染性腹泻(如菌痢和其他感染腹泻)鉴别诊断依据。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与腹泻相关的疾病包括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及除上述疾病之外的其它感染性腹泻,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致病病原体多样,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常见病原体有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耶尔森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腺病毒、冠状病毒、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另根据文献报告[2],溶血弧菌、致腹泻性大肠杆菌和5种其他类弧菌所致腹泻的临床表现与菌痢极为相似,而目前临床非典型菌痢发病有上升趋势,这些都增加了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的不确定性。

本研究中300例临床腹泻病例中病原检测率仅7%(21/300);62例临床诊断菌痢病例中,20个病例粪便中分离出痢疾杆菌,仅约三分之一菌痢病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由于影响粪便培养阳率因素很多(留取标本至接种时间、抗菌药

物治疗、大便性状、病程、污染程度、培养方法等),目前各地报告腹泻病例病原检测率差别非常大,刘少平等[3]报告2005年检测693份腹泻病例标本中,病原检出率为47.0%,其中轮状病毒、EPEC、痢疾杆菌及沙门菌的检出率依次为30.2%,8.4%、7.2%与1.3%;毛会玲等[4]报告2000年腹泻病例标本病毒检出23. 2%,细菌检出51. 8%; 2004年两者比例分别为31. 6%及24.1%;谢永强等[5]从2 409份标本中检出448株病原菌,检出率为18. 6%。马莉等[1]报告2009年全国其655 965例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仅占报告病例数的5.04%,其中病毒性感染占92.79%,细菌性感染占6.92%。按照《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1997》规定,病原学检测结果作为感染性腹泻病例实验室确诊依据。因此,在病原学检测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按照临床诊断标准报告腹泻病例,会使得诊断者的主观因素在各类感染性腹泻诊断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导致感染性腹泻诊断分类的不准确。

总之,由于病原学检测比例低,当前法定传染病报告中,感染性腹泻病例的诊断分类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为提高法定传染病报告中感染性腹泻诊断水平和报告效用,有必要逐步提升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或血清学诊断的比例,甚至进行溯源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快速确定传染病事件,为传染性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服务;同时应加大临床负责腹泻病例诊断和报告医生的业务培训, 使其熟练的掌握肠道传染病的诊断标准,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莉,高永军,王子军,冉陆. 2009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分析[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 22(07):658-665

[2] 孙培源,屈飞飞,蒲永兰,秦安莉,陈海平,孙亚敏,程显欣,张泽生.北京市海

淀区2006年临床诊断与实验室确诊菌痢症状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08, 2(4): 152-154

[3] 刘少平,刘学菊,全博,张海燕.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研究[J].中国微生态

学杂志,2005,17(5):352-353

[4] 毛会玲.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和病原学分析[J].北京医学, 2005, 27(9)∶

558-559

[5] 谢永强,邓秋连,虢艳,万根平. 广州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9, 11(2) ∶107-109

传染病学指导:传染病的基本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发病的诱因和起病的方式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细致的体格检查。

3.除了解一般感染性表现外,应了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器官组织特征性表现,例如剧烈的头痛提示脑炎脑膜炎,腹痛、腹泻提示胃肠道感染。

(二)流行病学资料

1.某些传染病在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生活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有高度的选择性。

2.有无感染该病的可能,是否为流行区,是否为流行季节,有无与传染源接触的历史等。

3.有无发病的可能,既往是否患过该病,是否接种过疫苗等。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查,其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用途最广。如:

2.病原学检查:病原体直接检出病原体分离培养

3.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4.分子生物学诊断:DNA探针技术

(四)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支气管镜、胃镜、结肠镜等

2.超声检查

3.影像学检查:CT、MRI

4.活体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对传染病必须在早期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诊断是及时隔离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从而防止其扩散。特别是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以及艾滋病,对首例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诊断方法与步骤是:

(一)临床特点

包括详询病史及体格检查的发现加以综合分析。依其潜伏期长短,起病的缓急,发热特点、皮疹特点、中毒症状、特殊症状及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如猩红热的红斑疹,麻疹的口腔粘膜斑,百日咳的痉挛性咳嗽,白喉的假膜,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肤瘀斑,伤寒的玫瑰疹,脊髓灰质炎的肢体弛缓性瘫痪、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红及球结膜渗出等。

(二)流行病学资料

包括发病地区、发病季节、既往传染病情况、接触史、预防接种史;还包括年龄、藉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结合临床资料的归纳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1.三大常规检查

(1)血液常规:大部分细菌性传染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唯伤寒减少,布鲁氏菌病减少或正常。绝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白细胞部数减少且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但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总数增高。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虫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

(2)尿常规: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内有蛋白、白细胞、红细胞、且前者尿内有膜状物。黄疸型肝炎尿胆红质阳性。

(3)粪常规:菌痢、肠阿米巴病,呈粘脓血便和果浆样便;细菌性肠道感染多呈水样便或血水样便或混有脓及粘液。病毒性肠道感染多为水样便或混有粘液。

2.病原体检查

(1)直接检查:脑膜炎双球菌、疟原虫、微丝蚴、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及包囊,血吸虫卵,螺旋体等病原体可在镜下查到及时确定诊断。

(2)病原体分离:依不同疾病取血液、尿、粪、脑脊液、骨髓、鼻咽分泌物、渗出液,活检组织等进行培养与分离鉴定。细菌能在普通培养基或特殊培养基内生长,病毒及立克次体必须在活组织细胞内增殖,培养时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不同的组织与培养基或动物接种。

3.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是一种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广泛用于临床检查,以确定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查可用已知抗原检查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检查未知抗原。抗体检查抗原的称反向试验,抗原抗体直接结合的称直接反应,抗原和抗体利用载体后相结合的称间接反应。测定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需检查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需超过病初滴度4倍才有诊断意义。免疫学检查包括:

(1)特异抗体检测:

①直接凝集试验;②间接凝集试验;③沉淀试验;④补体结合试验;⑤中和试验;⑥免疫荧光检查;⑦放射免疫测定,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细胞免疫功能检查常用的有皮肤试验,E玫瑰花形成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血液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计数及用单克隆抗体检测T细胞亚群以了解各亚群T细胞数和比例。

4.分子生物学检测

利用同位素32P或生物素标记的分子探针可以检出特异性的病毒核酸。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核苷酸序列作为“引物”,在耐热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通过变化反应温度,扩增目的基因,用于检测体液,组织中相应核酸的存在,在扩增循环中DNA片段上百万倍增加是很特异和非常灵敏的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可以设想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传染病诊断方面有着光辉的前景。

5.其它有气相色谱、鲎试验、诊断性穿刺、乙状结肠镜检查、活体组织检查、生物化学检查、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同位素扫描检查、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等检查。

犬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上 海 实验动 物 学科

·1

(6l )6 4一 6 1 699 6

,

猫专犬 栏

·

犬

传染 病 的鉴别 断

陈 鹏峰

( 上 海鹏诊 峰 医兽 止院

,

海

0 20233

传 染病 ) 是由病 原 微 物 生引起具 有 一 定 潜的伏 期和 床临 现表并 对同 种 或 异 种动物 有

,

传,

奋

癫 痈样 作 转发圈 运动 等阵 发 征 生体数次 少ld 至 数分 钟

,

, 。,

,

,

。最 初发

染

性。

在兽 医 学临 床 上 犬 的 一 常些见 传染 病

,

、。

,

仅 内几 次发 作 时间 短 仅 数 秒 随 着时 间的 延 推发生 数次逐 渐

增

;,

。

,

常

易 相混 淆 有的则 引起并发 如 犬 热 犬瘟

小病 细毒 犬 病 染性传 炎 犬 冠肝 病状 毒感 染犬 轮 状 病 感毒染 等 需要 在临 床 上 加以 鉴 别 并

作, 、、

、

多发 作时 间 延 长

,

当但强 毒 嗜神 力经 性毒株

。

侵

时袭 常 无 身全 体而 突 发征神 经体征

,

病犬

呈

癫 痛样 现发作 角弓 反 张 共 失调 济或肌 痉

出

正确 的 诊断 1

.

挛。是

由 病 引起毒的 种一急 性 高

。 、

。

这

病类 常伴 犬 鼻发 和 端足 垫 高 度角质 化2

犬.热

。

瘟

症、

。度

接触 传 性病染 其病原 属于 副 粘 病毒科 麻 病 毒 疹 临属床 特 为征双 相 型 呼热吸道 消化,

犬、细 小 病 毒病 。

。

又

称 病 毒 性 炎 或 肠出

道 ,的卡 他 炎 性症和 皮 疹 少 病数例 呈 化脓非 性

脑 髓 脊 硬 脚炎掌 多 发 生于 3 6一月 龄 的 幼 其犬感染 途 多 径受为感 染 的 和 犬 患 病犬的

与

,

。血 性 肠

是 炎 犬由细 病小 引毒起 的 一 种急性 出 血性 肠 道 传 染病其 原病 属 细于 小 病毒 科 小 病 细 毒属临 床 特 征为 血出性 肠 炎 和非 化 性脓心

炎

6肌

。。

,

。健

康 犬 直 接 触 接通 飞过沫 或 污染 物体 经 上

吸 呼道的 粘 膜 传 也染可 经 盘 传胎染 病 犬眼 鼻 分 泌 物 唾 和液粪 尿 中含 有 大 量 病毒其 染 的污 物 食用具 及周 围 环 境 重是 要 间接 的 传

、

染、。

,,

。、

本病在 自 条 件然 主下 要 感染 尤犬 3以一 月 龄犬 感易 感 犬染从 尿 呕 粪 物 吐及 液

唾。、 。 。

,

大 量中排 毒 康 复犬 的 粪便 可 能 长 期带 毒,

传

。

源

播。 途 主径 要 是健康 与犬犬 直接病接 触 或 污经染 的饲料 通过消 化 道 感 染 断 前 后乳的 幼 对犬 本 病最易 且 感以 同窝 发 暴 为 出 突特征

。

7

体温 双 相热呈 型 本 病潜伏期 为3 d一C 初期 体 温 高升 至 4 0左右 神精 沉郁 欲食减 `

,

,,

。

犬

群。

,退

眼 鼻 呈 卡 他 性 脓或性 分 泌 物 病 羞 明犬

流

泪

,、

,

密 度大 时 常 地 方 性呈流 行本病 潜 伏期 为7 1d 4 一 临床 上分 肠 为炎型 心肌和炎 肠 型 型 多炎

。。

通

常 间隔3 ~d7 于 2第次 发 热时 呼吸道 卡 性 他炎 症 比 较明 显 有 时发展 成 肺炎 病 犬 ,

,

。

,

于

见

3 ~6

月 龄幼 犬的 主要 为 出 血性 腹

泻 ,,

,。

,

。

病

犬 先 吐呕 后 泻 腹腹泻物 酷 似 茄番 酱色 或

有血 带丝 和 胶冻 样粘 液 具 特殊的 腥臭 味 病 犬 精 沉神郁 食 欲 废 绝卧 地 起不 如 并 细 菌 感发,

。,

速 脱迅 水消 瘦病 犬 通 常 流 打 喷涕嚏 咳 嗽,

、

、

、

。

,

,

,

鱼 似 或 刺碎 卡 在 喉 骨 内 管呼 吸 难困鼻 端

眼 干 睑燥 龟裂 食欲 废 绝 呕 吐 泻 腹 腹物 泻中混 粘 液 或 有血液 有时有 异 臭味有 些 例病

腹,

,

。

、,

,

时 体温 染可 高升 至4l C0 一4 迅 脱速水 体质 度 极衰 弱, ,

,,

,

,

发病

后一

12

,

d。

急

性型 病 犬 表 现 为。

下 四

肢内侧 出 现湿疹 性 皮 炎 后 变为脓包 最 后 痴 结 落 脱足垫 度高角 质化 故 弥 为 硬脚

掌。

、

,

,

、

早

晨健 康晚 上 呕 吐 次日 死 亡部分 病 犬则 持续 腹 类泻 便呈 黑棕 色 容内 物 以 粘肠膜 为

,

主 病经 体神征 多 发 生 于全 身 体 征好 转后 几 天

的至十几天

。

。

体 温可能 高不,

。

心肌 型 炎多见 于

。

4~

8龄 周仔

。

起

初眼 脸四 肢 抽 搐随 后出 现兴

、

,

犬 常 窝整 暴发

1

岁之内 幼的犬 也 会 发

生

8

一

6

4

一

周 以龄内 的仔犬 致 率达 7 死0 %

。

;

岁1以 内的

幼

,种

染 病

传,

其。 病 原 于属 冠 病 毒科

状 。。、

。

感

染犬经

犬致 死率 约 3 0 有%的 幼 犬 外 健 康观 但在 钟 内数突 倒 分然 地不 结膜发白 四起冰冷肢

,

.或

粪便 排毒 是 本病 的 传染源该 病 发多 生于冬 季 常 同 暴 窝发不 同 品 种 年 的 犬龄 都可感 染

发

病。

,

昏

有迷 仔的犬 生发心 力 衰 竭呼 困吸难粘 膜 发白 发或 给常 于 4 2h 内死亡 ,

。

。

,

,并

常与 犬 细 小且 病毒 病 轮 病 状毒和 类。

、

星

状 病毒等 混 合感

,染

犬传 性染肝炎 是 犬 的 一种急 性 败 血性 染 病传 病其原 属 于 腺 病 毒犬腺 病的毒分

3

。.

、

本病 伏潜 1一 期 3 常 d突 然发 传病播迅速 全 群蔓 延临 体 征 床 重

轻

,

,

。。

不一

。

为

CA一 I

型

和

C A一l

;型

2

。CA

一I

型

是引

内起 一可 很 亡死幼 主康 复般 少 犬受害严 重要 表

,现

。

大数多成 年 无犬临 床 体 征 ,

,

,

7一

1 d0 ,

犬

传 性 肝染炎 的 病 原 性 染支 气管 炎的 病原 。

CA 卫型

一是引犬起

。

传 病型 毒 血 清 学 在和病

为精 沉 神 郁 食 废 绝欲 嗜睡 衰弱 吐 排呕出 恶 臭 软细 而带有 粘 液 的粪 一便 般先 持 续

数

、

,

,

,

。

型原上 明有 的 显 差异但 在 免 疫 学 上 能 生 产交叉 保 护 根 据临 床 体征年 龄 和 病发经 本 过

病

,

、夭 呕的吐 腹 泻 开 始 时 呕 吐次 数减 少 或停

,

止

,

,

粪 由便 状 至 水糊样 呈 橙 色 至绿 色 肠 膜粘 脱落 偶血有

液

。

,

,

可 分

4为

类 型种,

:

病犬

迅速脱 水消瘦 后最 因

衰一 是急种性 肠道传

,。

、

,。

(

” 最 急性

,

型

见于多,

,

1 以 岁内的幼 犬

,

。

竭 死亡

.

。

病犬

突 呕 吐然腹 泻 严 腹重痛 体 温 明显升 高 有时 呕血 或血 性 腹 泻往 往 症 在 发状 作后 数

时小至 2 4 h 内死 常 误 认 为亡 中毒剖 检 呈重症 肝炎变 化。

5

。

犬

轮 病状毒 感

染,

,

染 病

病其原 属于呼 肠 孤 病毒科 轮 状 病毒 属I 床 庙上以 仔 犬 腹 泻为 主 要 征 体轮 病 状 主毒要 存 在于 肠 道随 便 粪 出排体 外经 消 化道 传 染给犬 该 病 发 多生于 冬季 1 周 龄 以 的 内仔犬。

,

2 ), 症重型

、

(潜

伏

、期

2一

9

d

。

病 初 神 精沉

,

,

渴郁欲 增 加 羞明 流泪 流水样 鼻 液体 温达 “ ” 0 4一1 ℃ 持续 数 天 体温 线曲呈 马鞍 型 ;随 4

,

,

、易感 常 突

然腹 泻严 重 粪 便 者 带 有粘 液 血和液 病 犬 精神 郁沉虚 弱 食废 因 剧烈 腹 泻 而。 、

、

,

,,

后

现出食 欲 不振呼 吸 急 心促 跳加 快 态步不

、

、

、

稳 拱 背 口渴 腹 呕 泻 有吐 腹时泻 带

、 。血 。

、

、、

,、

。

大

,,

引

起 迅 速脱水电解 紊 乱质心 跳 加快 体 温 体 和 表 温 度 降下脱 水 病 常 例 死 衰 于

。 。

竭.

、

、

、

多

数病 例 现 表腹 痛 呻 病 吟 白初细胞 减 少 血 凝 时 间延 长 有 些 例颈病 部 和 下腹 水 部 肿无

6

鉴别 断诊

以上、

神 经 体 征也 很 少出 现黄 疽 在 重 症体 征 消失后 的 7~ I O d 约2 0% 恢 复 期 病 犬 的 现 暂 出

,

时,

。

种病 毒

性 染 传 病在 临上 具床有 共同 临 的 体 床征如 精 神 沉郁 5

,、

(1

) 临 床 体征

,

、

性

角混 浊 膜(一 眼 或 眼双发 生 白 乃 色 至 色 蓝 角膜 装 俗称 眼 蓝 往) 往 在1 ~d 2 内 速 出迅现

, ,

食 , 欲不 振 或废绝 呕 吐 腹泻 带并有 粘 液 和 血液 脱水 消瘦 等 常 发且生 混 合感 染而 易引起

、

、,

混

淆

持续

2~ s d 后 缓 慢恢 复 有 病些 则 犬由 角膜于 伤而损造成永久 力视 障碍

。

。

然而 们具 它有如 前 所 述 各的

自特 殊的典 型 体征 可 以 作出初 步 的 诊断 ,

。

。

,( 2 )

音咭 检特 征

3 )症 轻型(

、

一 般 无 定特 临的 体 征床

因

, 、、

,

在此临 上 对 轻 床型病 较 例难 作出 诊 断 仅 现 表为表 情 漠淡 精 神 沉郁 食欲 不 振流 水样 鼻 液 泪多 发热

3d。 、

①犬 瘟 急 性热病 例 检剖 特无征 性 化 仅变 桃扁体 红肿 和 脑脊髓 除见 充有 血 肿水

:外,

、

,

,

、。

有

的 犬 病 躁狂 安不持 续

,,

2

一

肾

盂 膀 胧粘 与膜充 血 有 病些 例可出 现 肺 充血 或 质间 肺 性 致炎 死 病性 例

。

眼观变 化不明 显

。

,

多

继因 发 细 感 菌 而染呈 现支 管气 肺炎乃 化

4 )至 无症 型(

.

无

何任临 床 体征 出现 仅在 清 血中 测 可出特 异 性抗

。

脓性体炎

,肺

。

。

慢

病例性 常 肠见道 糜烂 和疡溃 病,

。

4,

犬冠 状 毒病感 染

由是 犬 状 病 毒 引冠

灶 肠粘 膜

淋 巴结 肿大 别个病 例 有严 重的 出血 肝 脏与 肾脏 呈颗粒 性 变 脂或变 心 轻肌度

起 临 上床以 轻重 不一 的 胃 肠 炎( 从 发 生 死致 性 的水样 泻 腹到无 临 床 体 征) 为 要主特 征的 一

变

性或 呈点 状 出血

,

。

哺 乳幼犬 急性 发作时 常

,

。

,见 肌 有心 坏死 灶 全身 淋 巴结肿大 水

肿一

5

一6

犬 细 ② 小病 毒 肠 病 型炎剖 检 变 化为 十二:

指

肠和 空 肠充 血肿水浆 面 出膜 血肠腔 内 有含 红 色水 样 物回 肠 也 有 类 似化变 淋 结巴 和,

。

、

,

,

局 限 于

肠 小特别 是下 23 / 的 空肠 和处回 部肠小 绒 毛 肠缩萎柱 状 上皮细 胞 胀肿 死坏

。

,

、

、,

脱

落。

胸 腺充 血 和 出血 心肌 炎 型 的剖 特检 征 为肺 脏 重严 水肿浆 膜 出 面 血 心肌和 心膜内 有 上 化非 脓性 坏 灶 死心 纤 肌维 弹 力 降 低并水 肿 并。

。

,

,传

染 的诊病 断仅 仅根 据 床 临体征 和 验剖 病 变 作鉴别 诊断 是不 的 还够 需 要进行 流 行 病,

,

学 ,的调查 其 目的 一是 有助 于 断 二诊 是 可 以

。

`,

,

伴有 血 斑 出点 犬③传 染 性 肝炎 急 性 病 例 见腹 腔 可内

:

。有

采

防取制 措 施流 行病学 调查 是 经 常与 临 诊床 联断 在系一 起 一 的种 诊 方断 某 法 传 染 病 的

些。

。

血腹 样 肝水肿 大肝 实 质 呈 褐黄 或 夹 色 有 暗;; 红色 斑点 胆 囊 壁 水 肿 并 增 厚 肠 系膜淋 巴

结

;

,体征 虽然 相 但 似其流 行 特点 和规律 却 很 不 致 一 此 通因过流行 病 学 的查 可调为诊 进 断一

。

,

,

和 脾,肿 ; 胸大腺 出血 点有:

,

。

④犬 冠 状

病 感毒 剖 检 染征 特为尸 体 严 脱 重水肠 壁菲 薄 肠 扩管张 腔肠内 充 满 水 样

或,

步 , 供提依据 但 最 终 的诊 确还需根据 各 病 症 进 行 毒 病分 动 物 离 接 种血 学清反 应 电镜检

、、

。

、

皮查 内试验 光荧抗 体 补 体 合结反 应 和 试 中 验 实 验室 诊 等

。断

、、

、

、

黄

绿色 液 体 粘 肠膜充 血 出 肠 系膜血淋 结巴肿

大

。。

、

( ,稿 日期收几 99

:

一5

12

一

l

( 〕

)⑤

犬 轮状 病 感 毒 染 检 特 剖 征为 变病主 要

·

国

内动

态

· 癌 人 裸 小模 型 系 统鼠在 中 国科 学院 上 海 物研 究药所 建

中 国立 学科院 海 上药 研 究物 裸 所小鼠 实 验 室的 研 究 课 建 题立人 癌 裸 小 鼠模 型 系进统 行抗 肿瘤 ” 0 月 3 。 在 日上海 市科 委主 持 下经 专过家评 议 通 过 果成 鉴 定 癌人 裸小鼠 移 新药 研究于 9 19 5年 1型 基 植瘤 模 肿瘤是础 研 究 和 肿抗瘤 药物 研 的究 重 要实 验材 料 中国 学 科院 上 海 药物 研 究 所是 内国

,

。。

`

“最

早 开 展 裸 鼠小 殖 和 人繁 癌 小裸 移植鼠的 研究 单 之位 于

一,

。

,

189~21 83

年 9曾将手术 切 除 的肺 癌组 、

、

织 移 ,植 至 裸 鼠 体小内 成 3建株 人 肺 癌 裸 小 鼠 移 瘤 植 其后 又 相 建继成 癌 结 肝 肠癌胃 癌 等 共 1 种 1 9 株移植 瘤 基 本上 包 括 了 中国常 见 的肿 瘤 成 为 国 内拥有 人 癌 模 型 最 多的实 验 室 之一 中其 儿,

,

童

视 网 膜母 细胞 瘤 移 植瘤 ( Rb C 一)和 4株 软组 织 恶 肿 瘤 性的 建立 居 领 先位地 特 值 别得 一 的 是提人 胃 癌 裸小 鼠原 位 植 移 的 研 究更 是国 内 创首人 癌 裸 小鼠 模 型的 建 从立根 本 上 改 了 变应 传用统 动

。

。

,

物

模 的型局 限 性成 筛选为与 研 究抗 瘤 药 物肿必 需 的 模型

,、

,

。

此

外 该 验 实室 建还

。立

,

3种 药效 评价方

法 裸即 小鼠肾包 膜 接下种 移 植 瘤 快速 检 测 法 皮下 接 种 移 瘤植试 验 法和 原位 接 种 人 模 型 癌试 0验余 年 共 来繁育 裸 法 这 些 小方 在法 抗 癌 药新 疗 效确 认 及 定 向 抗肿 瘤 物 研 药 中 究得 广到 泛应用 1

,

鼠

3

万余只 证保了 各项课 题 验实 要 需并 国向 内2 0多 单位 提个 各供种 人 模 型癌和 裸小 鼠从 而 有 ,

,

,

,

余0名研 究 生 得取 了 明显社 效 益 会 一 定和助 这 些单 于位完成 项 各 究 任研 务此 还外 协助培 养 2 4了年 从 零起 步 即从土 建 SP F 裸小 鼠 实 室 验开始 继 从而 国外引进 种 的经 济 效益这 课 项题历

时

1

。

,

,,

,

繁鼠 裸 小育鼠 建立 人 癌裸 小 鼠移 植瘤 模 型 进行 定 向 抗 肿 瘤药 物 研 究 并取得 较 成好绩 累积了 丰 较 富的用 人 癌 型 进模行 抗 肿 瘤 药 物 研究 的 验

。经

,

,

,,

(

张素 J 札

)

6

一

6

传染病诊断

传染病诊断、报告注意事项

1、乙肝只有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诊断为病原携带者时不进行网络直报,需在门诊日志上注明。仅HBsAg阳性而未做肝功能检查者只能作为病原携带者。

2、梅毒只有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术前、产后、献血、新生儿等梅毒检测阳性而无临床症状和体征者不作实验室诊断病例报告,只能按疑似病例报告。

3、不能出现“结膜炎”的诊断,只有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游泳池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

4、不能出现“腮腺炎‘的诊断,只有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自身免疫性腮腺炎等。

5、不能出现“病毒性皮疹“、病毒性疱疹“的诊断,若为病毒性疱疹可诊断为”单纯性疱疹“或”带状疱疹“。

>> 下一页

冀ICP备13008870 粤公网安备44023202000125号站点地图